首页 衛長公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6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元封四年初,立國八十餘年的衛氏朝鮮滅亡,六月,衛氏朝鮮全境被漢軍占領。

緊接著,劉徹設立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遼東地區以及朝鮮半正式納入西漢疆域。

地盤占下來,劉徹開始組織大規模人口往遼東地區遷徙。

自此,大漢疆域達到極盛,東並朝鮮,西逾蔥嶺,北過大漠,南據交趾。

劉徹看著更新過後的大漢輿圖,分外滿足,這都是他的功績。

朝中大臣見他高興,也旁敲側擊地表示,已經打了兩年多的長,既然地盤已經拿下,咱們該給時間休養生息了,先踹口氣,讓百姓將才占的疆域疏理好,再往外擴張比較好。

與劉徹相處了這麼些年,眾臣也知道他們這個陛下是閒不下來,但是也不能一昧的擴張,總要先修養幾年,才有動力干。

劉瑤見狀,覺得阿父不能閒下來,現在也確實不適宜往外折騰,她想了想,給劉徹上了奏疏。

阿父,開疆闢土暫時告一段落,以你的威望,咱們可以為民謀福祉,「攤丁入畝」了解一下。

劉瑤曾經想過,等到劉據登基,想辦法勸他施行,但是她思來想去,這個「壞人」還是阿父做的更容易,畢竟阿父經常亂折騰,而且雷霆手段,天下人都怕,趁現在大漢的世家門閥還不怎麼興盛,早些做總比晚些做要好。

自家弟弟也要心疼一些,畢竟真等到劉據上手,受到的掣肘不是一丁半點的,說不定引起朝局動盪,所以還是讓阿父受些累吧,他經常折騰,經驗豐厚。

劉徹看到信後,挑了挑眉,阿瑤不愧是他的女兒,膽子足夠大。

第152章 民間曾有一俚語俗,子女不和,多是老人無德。

古往今來,帝王對民眾施恩大多是「輕徭薄賦」。

比起後面,現如今大漢的稅負很低,按理說百姓應該富足,可是作為平民百姓,天災人禍終其一生都困擾他們,都說底層百姓如同野草一樣堅韌,可大多也是人賤如草,隨便一場無名野火,就能將這些「草」給摧殘了。

百姓有時為了生存,不得不賣兒賣女。

大漢現今的稅賦制度 主要包括田賦、徭役、商稅、人頭稅。

田賦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高祖是十五稅抽一,到了文帝時期,就降到三十稅抽一,比起其他,確實很輕。

而且高祖劉邦還規定,每戶百姓可以免費分到一定數量的免稅田,這些田地叫做「井田」,每井田有九百畝,分給九戶人家,每戶人家可得一百畝。

這些井田不用繳納稅賦,只需要按時繳納人頭稅、徭役即可。

這點要為高祖豎起大拇指,人家不止懂得打天下,而且還懂得治理天下,有了這些保障,百姓的生活穩定了一些。

可是大量的土地被分給皇室、功臣,他們不僅不用繳納天賦,而且還免除了人頭稅、徭役,導致了大量的稅收損失,而且由於漢朝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繼承,土地兼併現象一直層出不窮。

外加自然災害頻發,各種旱災、水災、蝗災,彼時沒有農藥、化肥,糧作物也不是後世培養的高產品種,即使百姓勤苦操勞,還是生活苦難,尤其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除了田賦、人頭稅,還有躲不掉的徭役,運送糧草輜重、修建長城、城塞這些都是要募集徭役。

除了田賦,人頭稅也是百姓的一項重要負擔。

大漢的人頭稅也是高祖立國之初制定的,比起秦朝的兩匹絹或者兩斗米,大漢每個成年男子每年繳納一匹絹或者一斗米作為稅賦,而且成年女子和老弱病殘可以免除人頭稅,只要繳納田賦、徭役即可。

對於百姓,比起前朝,壓力少了一半,此法也為人口管理提供了依據。

不過隨著人口不斷增長,人頭稅的徵收也變得困難、複雜,導致出現了不少漏稅、逃稅的現象。

這其中,負擔最重的其實是徭役,尤其國家大事多的時候,若是皇帝還是會折騰的,修宮殿、城牆、道路、水利、邊陲防禦、巡邏、戰鬥,每年都要服役,不得拒絕逃逸,一般在一月在三月之間。

徭役一增加,百姓就沒有過多精力投入農業,這糧食產量就下降,糧食一少,不僅吃不飽肚子而且交不上賦稅。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