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廠解決了初步架設問題後,再就是韓老師空缺下來的老師招聘。方校長對春妮說的,學校須得有音樂和美術老師很重視。
學校雖然只打算培養木工,但做手藝人不能只會幹活,還得有基本的美感,對美的領受,即美商。否則,這樣培養出來的木匠只能做個說一步動一步的匠人,無法有更高的造詣。
雖然說這話的春妮也只是個會橫刨豎削,連個雕花都干不了的初級木匠,但方校長從小接受傳統教育長大,詩詞書畫不說有多高水準,但最基本的美商他是有的。
他深以為然。
於是,繼木匠師徒和鄭經理之後,學校又多了兩名老師。
一名姓尹,負責填韓廠長的空,教授兩個大班的國文,還要負責印刷部門的油印工作。另一名姓林,說是學過幾筆西洋畫,識五線譜,也會吹笛子,還會拉小提琴。
這兩名都是男老師,跟韓廠長不一樣,他們都不用負責守校。
春妮懷疑,這跟學校目前騰不出多餘的房子容納更多的老師住校有關。
不過,她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很快得到解決。
學校一下增加了好幾號人,不可能都窩在方校長跟韓廠長的小宿舍里辦事。那個小宿舍以前只是個五六平方的小門房,塞下六個老師就勉強,更不論其他。
要麼搬遷,要麼原地再蓋幾間房子辦公。二擇其一,迫在眉睫。
這兩間倉房原本是張鶴年先生小舅子的產業,張先生的老丈人以前是青幫大人物,據說還是海城有數的一位聞人。倭人進駐海城之後,幾度延請張先生老丈人在新政府任職,均被他託病推辭了。倭國人很不耐煩,曾在各種場合放話,要給這位老爺子好看。
老先生如何應對,春妮不知道,只知道老先生的家人被嚇得不行。恰逢張鶴年先生遇刺,這下捅了馬蜂窩。各房頭生怕死期將至,走關係的走關係,捲鋪蓋卷的捲鋪蓋卷,不出一月,將家裡不方便帶走的東西賣的賣,送的送,處置乾淨之後,留下死活不肯走的老頭,攜家帶口,逃命般地離開了海城。
碼頭的這兩間倉庫便是張先生趁機便宜買到手上,交給了方校長。
江浦報童學校的這塊地皮算是半正式地成為了學校校產。
所以說,搬遷是不可能搬遷的。以學校的銷金能力,還要以此地為據點,長期當釘子戶才能活下去這個樣子。
至於學校為什麼一定要設在江浦這裡,端看這一帶的地形就知道了。
前文曾有言,在海城會戰那會兒,江浦這一帶遭受過倭軍的「重點照顧」,這一帶廢棄的房子非常多,包括王阿進家裡的小鋪子就是毀在那時候。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瑟瑟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