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咬牙切齒的看著地圖,仿佛透過地圖看到那群偷稅漏稅的蛀蟲!
第133章 都是我的錢!13-17世紀……
13-17世紀的華夏,通過壟斷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奢侈品的生產,占據全球貿易核心地位。它貢獻全世界40-60%的商貿貨物,但是所獲得的利益卻僅占全球貿易活動的6%。
由於從華夏到歐巴羅的路途遙遠,這些貨物必須經過層層的轉包,從一個地區運輸到另一個地區,每一段路途上經手的商隊都可能變成另外一個。其中大部分的利益,都被中間商,尤其是壟斷商路的阿拉伯商人所占據。
因此當華夏昌盛的時候,中東地區的二道販子也跟著昌盛,當華夏陷入戰亂無暇兼顧貿易時,二道販子也跟著衰落。
阿拉伯國家封鎖的陸上絲綢之路後,由於代宋失去了北方的土地,直接導致陸上絲綢之路接近斷裂,因而不得不通過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繼續擴大貿易。
鄭和下西洋再次打開了大魏的海洋貿易
之時,由官方主導的對外貿易所積攢的財富,卻全部進入了皇家的私庫,足以供養皇家數百年有餘。而四夷服的朝貢制度,卻把接待各國使臣的責任劃分給了朝臣,大量湧入的胡椒蘇木也成了代替薪資,折價計算的百官俸祿。
家天下的弊處莫過於此,以天下供養一家,試圖千秋萬代,永世一系,然後被基因遺傳的不確定性來教做人。
分不到羹的沿海商賈與朝中厭煩處理的大臣一拍即合,藉由倭寇作亂的理由,聯合一力促成了海禁,試圖將這巨大的利益獨攬於暗處數百年。
也造成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達,大量白銀湧入沿海地區,即使只是那些海商指頭縫裡落下來的一點渣子,也足夠養活絲綢茶葉和瓷器相關產業的從業者,也和北方地區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
也是「一條鞭法」在南方順利推行,卻引起北方頻頻民變的深層原因。
等到再次開海時,月港成為唯一合法通商口岸,實行「引稅制」與「水餉陸餉」結合。
可惜,為時已晚,每年從海上貿易輸入到大魏的白銀最少也在300萬兩以上,而落到大魏的手中的海上貿易賦稅僅僅為3-8萬兩,占總體貿易金額的1%-2%。
同時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關稅徵收率約10%-15%,而日本朱印船貿易抽稅比例更是達20%。
永明城接手對馬島後,藉由朝鮮和日本兩國的海上貿易通道,每年的關稅收的也不過是20萬兩左右,隨著日本的局勢惡化,所收關稅的金額還在進一步下降,主要還是依賴於日本的石見銀礦和在大琉球的關稅收入以及玻璃水泥還有座鐘等發明的貿易活動。
南洋的商貿本身就是一直由紅旗幫獨占,宋時插了這一手後,也不過是藉由將紅旗幫轉正後,將原本私下的貿易關稅中獲得三分之一,而收稅方式也是按的之前的舊例,每船按載貨量大小收取。
為了讓那些貨船願意千里迢迢從南洋運輸相比香料,吃水更重價格更低的糧食和棉花,宋時也不得不在關稅上做出讓步。
宋時在大琉球的時候倒是想過設立市舶司,光明正大的抽收關稅,但是當時條件尚不滿足,且手上精於算數的人手實在不夠多,而她當時的身份也很難擁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利,一不小心就會讓市舶司成為腐敗的溫床。
所以只能作罷,暫時保持原樣。
大魏官方海上貿易的關稅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更不用說大魏內部的商稅了。
原本大魏建國初期,從布衣成為皇帝的開國太祖,深知百姓被盤剝之苦,因此一直都是堅持輕徭薄稅,官吏不下鄉,以道德約束治國的理念。
不過太祖的理想和官員的實操總是差了不少的距離,人心的貪慾並不是道德和漏洞百出的法條所能約束的,他妄想著所有人按他的既定規則走,但是所謂的好的政策,卻隨著時間流逝慢慢都變成了束縛在平民脖頸上的枷鎖。
大魏的商稅很輕,不過三十取一,但是在腐敗官僚的吃卡拿要,以及各地的藩王隨意設卡之下,平民被層層疊加分攤下來的重賦壓的喘不過氣,而那些大商家卻能憑藉各種關係分文不取。
而這些,最終挖的都是大魏的根基。
反饋到最後就是大魏那空空如也的國庫。
即使宋時已經很努力的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了,還是架不住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以工代賑的基建要錢!打仗要錢!高薪養廉的官吏要錢!打下的疆域屬於光復,不僅沒有報銷,還要撥款重建,賑災救疫!通通都要錢!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瑟瑟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