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樊籠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4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此夜月黑風高,城牆上燃著的火把不及遠處, 能照亮的只有眼前刀戟斑駁的城牆。

安西沒有護城河,眼睛向下向遠望去, 綿綿不絕的黑色樹影像極了獠牙差互的鬼怪。

身著輕甲的人騎在馬上回望,面貌模糊的, 卻透著能夠衝破一切的銳意鮮活。

林忱不用看也能想見到, 她必是玩世不恭地眨著眼睛, 擺出那既招人憐又招人恨的笑顏,輕輕做著口型。

也許是「殿下,你擔不擔心我」,又或者是「怎麼一副悶沉沉的樣子, 活像個呆頭鵝」, 總之儘是一些不著調的話。

蕭冉就是這樣, 每逢心裡不安定, 面上總要風輕雲淡,從前是不想讓別人看輕, 現在則是不想讓人擔心。

林忱輕攏著手,夏夜的黑雲滾滾、風聲蕭蕭,她穿著薄衣, 竟在盛夏感到一絲涼意, 向蛇似的從頸後爬到胸前,一直鑽到心裡去。

鄭魯才在她旁邊立著,右手搭在城垣的舊痕上, 細細觀察她的神色, 在那如霜似雪的玉面上卻找不到一點表情。

一晃神, 年輕的殿下同從前威勢正重的太后重疊,兩道背影都是雲籠霧繞。

他猜不透她究竟有沒有一點擔心的意思。

「殿下放心…此夜雲低風急,後半夜便有傾盆之雨,我們的斥候精熟山路,依照計劃,四面埋伏中開出一角,必能將人引到峽中,一舉擒之。」

聽到這樣信誓旦旦的保證,林忱也並未露出欣悅之色,她眼角眉梢還是淡淡的神色,火把舞動著,斯人卻像一尊怎樣烘烤也不會融化的冰像。

底下的隊伍要出發了,馬的嘶鳴隱在風中,又被城牆阻隔,牆上的人只能看到一片黑雲席捲過光禿禿的大地。

林忱接過旁邊兵士手中的火把,眉目間有些微妙的隱忍。

她在人前強裝淡然,永遠都是大權在握、無心無想,可人非草木,這樣的隱忍也讓她痛苦。

她的斗篷越出城牆,被風吹得鼓脹起來,在這一瞬間,她的眉似蹙非蹙,那泓如秋水的愁緒化作了一條線。

鄭魯才直到這時才怔了一下,默默退場,確定她和太后到底是不同的——殿下會愛人,深愛而自知。

馬上的蕭冉也似有所感,但回首,安西的城已經遠去,疾風吹打著她的臉。

那張臉並不如林忱所想的輕鬆,仗著人看不見,蕭冉自可以了無掛礙地擔心。

她當然擔心,擔心此戰是否可勝,擔心能不能奪回一城人的糧草,更擔心自己能不能全須全尾地回去。

她雖不惜此身,卻不想讓殿下自責。

**

城牆上的鄭魯才護送林忱回城,沿路遇到不少叩首的災民。

那些窩在檐下巷口,還有回頭重在安西定居的災民紛紛湧出來,瞻仰公主殿下的玉容。

這些日子,他們的口糧全來自上京的貴人,那貪枉的郡守已經獲罪下獄,安西終於迎來了雨過天晴的好日子。

民心的轉向是林忱此行最大的目的。

安西人口不算多,地域卻很廣博,她將來要做的事,必須先贏得百姓的支持。

民心是一團火,她親身而至,就是給了這團火第一顆火星。

鄭魯才看著給一口飯就能感恩戴德的百姓,再去看前面的玉轎,不由得微微晃神。

老師總是說,朝中黨爭不斷,皆因女子當權亂政而起。

但他深居這苦地多年,卻有了些不同的想法——天下何處無黨爭?

便是這小小的安西,人與人之間照樣是勾心鬥角內亂不斷。重要的並非他們這些身居廟堂的大人如何,聖人在意的是天下百姓。

若有人能做到清明獨斷,那麼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都是百姓的幸事。

到了驛館,竹秀早已等在門口,他面色凝重,上前附耳。

鄭魯才看見林忱的面色慢慢轉了。

她眉睫輕動,手裡接過竹秀提著的燈籠,說:「沒想到,安西的匪類還有這樣的本事。」

竹秀有些著急:「這瀛洲人狡猾如鼠,不但人溜了,甚至留有後手,叫人冒充自己,又抓了災民趁亂冒充親信。若非殿下叫我們細細審訊這些人,等到覺察不對,恐怕就得在秋後問斬之時了。即便如此,而今也過了三四天,再要去找…」

鄭魯才在一旁大驚,他自是沒見過景陽寨的頭目,沒想到還有這偷天換日的一手。

他看向林忱,措手不及,深知自己也有責任。

那人卻只靜立著,驛館前嘩啦啦響著的樹葉被院裡四處點著的燈籠照得發白,像四散紛亂的雪。

「你忘了嗎?我們還有李仁。」林忱無謂地撫掉肩上的一片青葉,「何況他們長途跋涉,如何能攜帶輜重,糧草必定還在安西。景陽寨的糧食不可能全放在山上,只要套出餘糧在地點,就能解燃眉之急。記住,我們的目的不是逞勇剿匪,而是賑濟安西的百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