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回八零,小保姆發家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魯菜經典源遠流長,本地菜系也多和魯菜有關,只不過更適應本地口味。

菜品的靈魂不在於按部就班,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時間緩緩來到9月10號,杭景書這天從農貿市場回來,就被門口保安亭里的人叫住。

「嚴家的小杭是嗎?有你的信。」杭景書一聽有自已的信眼神就亮了,看到是從京市寄過來的後,心情更加雀躍。

「好嘞,多謝您!」

「不用客氣!」

現在杭景書騎自行車的技術已經得到了認可,距離近的地方,她都是騎自行車去。

既能鍛鍊身體,還不用聞汽油味,還能放空心神,杭景書覺得騎自行車是釋放壓力比較好的方式。

等到了嚴家,杭景書拎著菜到廚房,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了杭成剛給自已寫的信。

信中說他一切都好,大學裡老師們都很專業,很多先進的東西讓杭成剛求知若渴。

而且一再囑咐杭景書,千萬不要放下學業,外面的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人要堅持本心,才能一路向前。

杭景書捧著信雙目微紅,這輩子哥哥能夠走入,也算是圓了自已一樁遺憾。

「小杭啊,過兩天家裡來人,你會做川菜嗎?」,午飯後,杭景書收拾碗盤的時候,嚴奶奶問。

川菜,這個倒是能融會貫通。

杭景書想了一會,斟酌著回答,「基礎的菜還算會,太高級的就不行了。」

像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這種川菜杭景書做的不少,可高端的川菜,類似開水白菜那種,可就不會了。

「沒事,過兩天我孫子回來,他喜歡川菜,你稍微做兩個就行」,嚴奶奶聲音溫柔,「不用有壓力。」

杭景書點點頭,「那我就試試,好像淑蘭姐是那邊的人,這兩天我找她問問。」

嚴奶奶很喜歡杭景書這股好學勁,聞言更高興了,「行,到時候奶奶給你包紅包!」

川菜比魯菜形成的時間略晚點,特色鮮明,有許多菜都需要正宗豆瓣醬來做。

這個估計還真得去找孫淑蘭。

這邊雖然有類似的醬,但口味還是有偏差。

三天後的清晨,杭景書早早起床,今天就是嚴奶奶孫子回來的日子。

聽說中午還會帶朋友來,杭景書提前一晚列好了菜單,就等著今日大展身手。

第22章 暖男什麼的,不重要

杭景書很敏感的察覺到,嚴奶奶這兩天都很開心,和平時的和藹慈愛不同,而是那種雀躍的情緒。

大宴每個地方的標準不同,杭景書想要酌情都照顧到。

這南北風味融合起來的難度無非是口味,還有各地用的油不同。

魯地經常用花生油,因為種植花生面積廣。

而川菜常用的是菜籽油,麻麻辣辣花椒主打。

摸清地域特性,菜式就會變得得心應手起來。

沒有什麼高端的食材,只是新鮮的家常菜。

杭景書和孫淑蘭一塊,洗菜切菜備菜,一切都有條不紊準備中。

時間臨近中午,兩個鍋灶輪番上,你煎炸我烹煮,你榨油,我熱炒,兩個小姑娘在廚房忙碌的不亦樂乎。

先從魯菜開始,肉末茄子,醋溜白菜,雙椒炒雞,木須肉,幾道菜基礎家常又合口。

再來幾樣川菜,麻婆豆腐,回鍋肉,辣子雞,再來個魚香肉絲就算齊活。

大拌菜、豆腐皮卷肉,紅油豬耳,拌馬蘭頭。

然後就是大菜,糖醋鯉魚,糖醋小排,紅燒肉和四喜丸子。

團圓和美,一年四季圓滿。

沒有什麼炫技大菜,都是簡單適口的家常菜。

因為灶台不夠用,還從楊爺爺家裡借了一個過來。

「你個臭老頭,孫子回來至於尾巴翹上天嗎!」楊爺爺家正是孫淑蘭做活的地方。

這人也借來了,灶也借來了,當然楊爺爺和老伴也跟了過來。

嚴爺爺搖頭晃腦十分得意:「沒辦法,我家孫子他爭氣呀~」

得益於身邊有準確的八卦情報站,杭景書知道,年輕的時候嚴爺爺和楊爺爺,你來我往的當了半輩子的競爭對手。

前段時間嚴爺爺還差點和楊爺爺在大院內比劃比劃。

不過比起嚴爺爺家中的子孫爭氣,楊爺爺家裡的兒女就格外惹人頭疼了。

閨女兒子都桀驁不馴,孫子孫女更是一脈相承,別說繼承衣缽了,別年節的時候把人氣過去就成。

這下,兩個老頭終於分出了勝負,楊爺爺慘敗。

並且每次提起來就急眼。

幸虧現在是改革開放了,否則楊爺爺家裡的孩子更是找不著出路。

當初大院子弟夾著尾巴做人的時間段總算過去,楊爺爺的子孫後輩如今在特區那邊,據說混的也很風生水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