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吉祥如意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當年,在張家還沒有出太子妃張氏的時候,只是滄州的一個書香門第,當地的名門望族而已,那時候老祖宗有個小姑子張姑娘——也就是現在東西兩府侯爺的親姑姑。

當年老祖宗嫁過來的時候,張姑娘還是個小姑娘呢,老祖宗就把張姑娘這個小姑子當女兒寵著,後來老祖宗也生了個女兒——就是現在的張太后。

張姑娘和張太后輩分上雖然是姑姑和侄女,但年齡差不了許多,姑侄關係十分親密。

張姑娘長大,自然要嫁人,張家看中了一個進士,雖然嫁過去是填房,但人家是進士啊!

這個進士就是王鏊,蘇州人,是個神童,是鄉試第一名解元,還是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之後是一甲第三名探花!這位探花郎當時在翰林院當侍講學士。

王鏊膝下無子,和死去的原配吳氏只有一個女兒,為子嗣計,自然要娶個年輕的繼室生兒子,覺得張家書香門第,門當戶對——當時張家的旁支出個進士,叫做張岐,是兩府侯爺的伯父,當了都御史,官居三品,是張家那一輩的榮耀。

張岐正兒八經科舉出身,仕途也順,人品也好,王鏊覺得張姑娘既然是張岐的堂妹,應該不錯,就同意了這門婚事,娶了張姑娘當填房。

後來,王鏊官運亨通,升為了吏部右侍郎,也和張姑娘生了一雙兒女,長子王延喆,次女王延林。

但是王鏊萬萬沒有想到,妻子張姑娘的小侄女,居然被選為了太子妃,同年,還封了大明皇后!

自從張家飛出了個張皇后這個金鳳凰,就從滄州的書香門第變成了京城最顯赫的外戚,轉換了門庭!

如此一來,江南蘇州世代書香的王家和和大明第一外戚張家,就不再是門當戶對了,但是木已成舟,兩家早就結親了嘛,又生了一雙兒女,不可能反悔的。

王鏊會讀書也會做官,平步青雲,任戶部尚書,還入了閣,成為文淵閣大學士,從此人們都叫他王閣老。

王閣老為人正派且清高,他十分瞧不上親家張家兩個不學無術的侯爺所做所為,就從來不去張家吃席,也不和張家來往,張家任何宴請都請不到姑父王閣老。

但是王閣老夫人張姑娘和張皇后姑侄關係好啊,她經常帶著一雙兒女出入宮廷,和張皇后說話,那時候老祖宗也在宮廷里生活,所以,王延喆和王延林兄妹是老祖宗看著長大的,十分寶貝這對外甥。

於是,這對夫妻各搞各的,張姑娘帶著兒女出入宮廷或者回娘家張家走走;王閣老就當張家是陌生人。

後來張姑娘病逝,再後來,王閣老不堪忍受宦官劉瑾胡作非為,兩人政見不合,勢同水火,王閣老就乾脆辭官,帶著兒女們回到了蘇州老家去了!

王閣老回蘇州後,很快又娶了個填房李氏,過上了以文會友的閒適生活。

老祖宗很擔心這個繼母李氏對王延喆,王延林好不好,且有十分思戀這對遠去蘇州的外甥,就藉口邀請王家人參加大小姐張德華的婚禮,過年之前,就派人去了蘇州送請帖,務必將兄妹接到京城——因為王閣老肯定不會來嘛,就只能要一雙兒女代為參加。

等啊等,到了二月十四,在一個「草長鶯飛二月天,拂提楊柳醉春煙」的日子裡、離張德華的婚禮只有三天的時候,一匹快馬疾馳到了東府。

新上任的當家主母夏氏親自去了頤園松鶴堂老祖宗那裡報喜,「表叔和表姑的官船昨晚半夜到了通州,估摸最快下午就能來咱們家了!」

其實王延喆,王延林兄妹的年紀比夏氏還小几歲,但輩分高嘛,夏氏要稱呼表叔和表姑。

老祖宗狂喜萬分,王閣老肯放一雙兒女來京城參加張德華的婚禮,是給了她和張太后的面子。

王家兄妹代表著蘇州閣老王家啊,有這樣的貴客,外戚張家倍有面子,盛大的婚禮更添光輝!

但,有人歡喜有人愁。

紫雲軒,如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嬤嬤,您再說一遍,王姑娘要住那裡?」

「承恩閣。」王嬤嬤說道:「老祖宗說,王姑娘喜歡住在視野開闊、清淨的地方,此處非承恩閣莫屬,要招待好貴客,當然是主隨客便,安排王姑娘住在承恩閣。橫豎承恩閣的主院的桌椅板凳,被褥幔帳一應都是齊全的,撥幾個丫鬟婆子去伺候就行了。」

如意說道:「那我搬到紫雲軒值房來住吧,免得打擾王姑娘清淨。」

「不行。」王嬤嬤說道:「紫雲軒的活你要干好,貴客你也要伺候好,要不升你做一等幹什麼吃的?你得學會身兼數職啊。」

如意心道:我不想!愛誰誰想!除了干好本職的差事,多餘的活我一點都不想干!

如意說道:「謝嬤嬤栽培,我會努力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