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鑄團伙沒原料、沒礦石,想要弄到這些又要加大風險,加上懲罰的威懾,一系列組合拳下來,有效杜絕了民間盜鑄的風氣,最起碼明面上已經看不到了。
而上林三官那邊,根據劉徹的吩咐,已經在用翻砂法製作新幣了,用的就是劉瑤之前弄出來的「元朔通寶」。
百姓拿到新幣,心想怪不得朝廷這次有魄力收回鑄幣權,新錢看著好看,而且還有分量。
劉瑤從劉徹那裡得知,他打算等過了元朔六年後再推行新幣,現在先收回鑄幣權,循序漸進。
上林三官那邊也在琢磨新幣如何設計,同時提高制幣技術,讓民間盜鑄不了。
……
八九月份是棉花收成的季節,經過這兩年的試驗,侍弄的農人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它的習性,為了琢磨最適合棉花的地方,司農的官吏在全國好幾個地方都種了一些,發現果然如劉瑤所說,越是光照充足的地方,產量越好,而且十分耐旱。
今年天公作美,各地侍弄的棉花基本上都有收成,其中西北地區的棉花尤其好,關中地區年初大旱,即使後面旱情緩解了一番,可情況也十分嚴峻,但是卻沒有影響棉花的生長,而且比其他地方的產量都高。
棉花多了,用起來也不用捉襟見肘,雖然不能敞開供應,但是弄個幾十床被子還是能承擔的,劉瑤之前想讓人做個抱枕,最後還是放棄了,打算明年再做。
眾所周知,棉花不止能保暖,還能製成棉線,棉布質地柔軟,吸濕性極好。
但是……
劉瑤她不會。
只能等棉花全國推廣後,全國懸賞,要相信百姓的智慧,重賞之下一定有出路。
雖然現在大漢種植的棉花不多,但是它的大名已經傳遍天下了。
許多人都知道棉花乃西域產物,初時被當成花卉種植在宮中,衛皇后察覺其高產耐旱的屬性,可作為作物廣泛種植,而且能保暖,親手為陛下做了一床棉被,陛下經常在朝中炫耀,宣揚棉被的好處。
為此許多人都想著等到身邊有棉花時,也親手為夫君制一床。
劉瑤覺得有這樣的佳話,更加有利於棉花的推廣,阿父、阿母功績卓著。
十月初,出使西域的張騫再次率隊歸來,加上隨行的商隊以及一同回來的西域番邦使者、西域商人,足有三千多人,帶回來的錢財、各種珍寶也不計其數。
聽說張騫到長安了,長安的百姓紛紛出城迎接他。
與之前迎接衛青大軍凱旋的心態不同,這次大部分百姓之所以如此熱情,是為了長見識,看熱鬧,他們聽說張騫回來的隊伍中有好多奇奇怪怪的人,有金髮碧眼、有黑成木炭的……
羽林衛給張騫他們在前面開路,百姓站在街道兩邊,踮著腳伸著脖子,好奇地看著混在張騫隊伍中穿著奇特的西域人。
隊伍中的西域使者則是十分熱情地向百姓們打招呼,百姓看著高眉深目、膚色各異的番邦人,滿眼稀奇。
……
「……哎喲,你看那個鬍子拉碴,綠眼睛的,像不像貓,確定不會貓成精嗎?」
「肯定不是,若真是精怪,張騫肯定不會帶回來,按照你這樣說,你看那個,黑的只看見眼睛和牙的,豈不是木炭成精,你聽說木炭能成精的嗎?」
「嘶……那幾個人也太黑了,平時吃飯喝墨嗎?」
「我看那幾個人的邦國肯定很熱,要不然也不會曬得那麼黑。」
「我聽說這次跟著張騫出使西域的商人賺的盆滿缽滿,咱們的一匹絲綢運到西域,能換一袋金子,還有天祿閣出品的琉璃、玻璃在咱們這裡賣一金,送到西域能換百金。」
「這倒是沒錯,我外甥媳婦家表兄的三舅父的岳父就得到了一個出使的名額,人回來雖然瘦了一圈,帶過去一車絲綢,換回來兩大箱金子,撇除交給朝廷的,賺的都讓人眼紅,他回來時後悔沒多帶點東西,大腿都拍腫了。」
「我聽說長安到西域的商路已經給開了,可惜我沒有多少錢,不然我也想啊!」
「這錢可不是普通人幹得,從這裡到西域的路又遠又難,大漠黃沙,還可能遇上危險,這種錢難賺啊!我只求他們能將西域的好東西多多帶回咱們中原,就比如之前的棉花這些東西,咱們平民百姓能用上的。」
「沒錯,沒錯,對了,我之前去平陽公主府做工,在公主府還看到了西域的葡萄,一串串的,真像瑪瑙,可好看了,聽說又甜又香,還能釀酒。」
「嚯!你看那幾個西域人手上戒指的寶石比鴿子蛋還大,還戴了好幾個,西域人真有錢!」
「你看那些馬,看著好高!」
「聽說那些是烏孫國王獻給陛下的良馬,價值千金。」
「如果引入烏孫馬,對上匈奴勝算更高。」
「有衛青大將軍在,匈奴只能抱頭鼠竄。」
「知道你推崇衛青,但是他一個人也不能將匈奴趕跑了,我覺得咱們大漢第一將軍還是李廣。」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瑟瑟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