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安堂?
老者眉頭一挑,上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還是逼迫皇帝下罪己詔那次。
幾百被拐孩子送到濟安堂安置,一個小小七品官,不顧前程,獨立安置照管…
他再看看眼前的孩子,年歲對不上。
「你們的先生叫方玉?」
那大孩子眼底有一抹驚喜,但卻搖頭。
「我們不是方大人的學生,方大人出去做官了,帶著很多人種西瓜呢。
我們原本是小乞丐,方大人讓人修了濟安堂,還給我們找了先生。」
有個小孩子,眼見那截墨筆被老者捏著,忍不住說了一句。
「方大人還給我們送墨筆,就是寫字的筆。」
老者低頭,試著用墨筆寫幾個字,再沒有說什麼話,就把本子和筆都遞給了孩子們。
然後吩咐管事,「給孩子們一些銅錢,咱們走吧。」
那管事趕緊從荷包里掏出一把銅錢,孩子們也沒拒絕,收下之後,齊齊行禮。
「感謝老先生厚賜!」
那老者點頭,關了車窗。
馬車一路踢踢踏踏,到了一處衙門門前,老者下了車。
有屬官小跑上前,迎了老者進屋。
老者吩咐道,「昨日那本橋安縣的摺子呢?」
屬官楞了一下,趕緊去翻找,很快摺子就放到了桌子上。
老者仔細認真看了一遍,就寫了幾個字,過了審批。
屬官很是驚奇,這摺子是橋安縣縣令方玉寫的,請求批准橋安縣開採石墨礦。
開礦可不是小事兒,雖然石墨這種黑漆漆的東西,暫時也不知道有什麼大用,但總要謹慎一些。
所以,不出意料的,沒有批准。
但到底出了什麼事兒,大人只一晚就改了主意…
老者許是看出他的疑惑,淡淡說了一句。
「石墨可製作墨筆,幾文一根兒,足夠書寫幾月。
街邊乞兒,打掃間隙就可掏出書寫。
長此以往,大魏人人能寫會算,都是這墨筆之功。
本官攔下這本摺子,也許斷的就是整個大魏的文運。」
那屬官趕緊應聲,端了摺子麻利發了下去。
幾百里外的橋安縣,這會兒也是忙碌的時候。
第四百二十八章 行正道自有天助
去年賣西瓜,人人都得了甜頭兒。
百姓們得了銀子,過了個好年,孩子們有了學堂,學了一冬的寫算。
聰明的孩子,已經能勉強寫一封書信了,一百以內的加減也熟練之極。
縣城裡,商鋪因為農人的慷慨,也是沒少賺銀子。
衙門裡更不用說,上到屬官,下到差役,都拿到了「辛苦銀子」。
多少不論,這銀子拿的可是光明正大,是百姓心甘情願孝敬的,不是他們前邊走,後邊被罵蝗蟲!
再看城外,通往各村的路都修整一新,通往京都的官路,更是寬敞又乾淨。
這些都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西瓜,不,應該說是因為教會了眾人種西瓜的方大人。
今年再多種一些,秋日時候,各家就能建新院子,娶新媳婦兒了。
於是,恨不得剛出了正月,就有人開始在田裡忙活了。
疏通水渠,燒荒,拉糞肥。
更多人是到縣衙門前問詢,今年有多少西瓜秧苗,每村能分多少。
方玉同徐昆,易先生幾個,最近也在商議這件事。
去年是第一年,村里統一種,有力於眾人凝聚。
但弊端就是,無論幹活兒的,還是沒幹活兒的,最後分配一樣的銀子,總有些不公平。
時日久了,就容易有矛盾。
今年若是各家種各家的,多勞多得。
可為了西瓜保值,不至於秋日時候爛大街,西瓜秧苗又不能給太多。
最後,三十六個村子,按人頭分配,一人一分兒地。
就是說,十個人一畝瓜田。
一般的村子都是二百多人,二十畝左右。
整個橋安縣算下來,也就七百多畝,足夠供給京都和周邊,也不至於自己砸了西瓜的價格。
當然,有的人家人口少,可以同鄰居親朋合夥。
一起種,一起打理。
若是有懶蛋,不想出力氣,那也可以把他的份額賣掉,自然秋日時候的收穫同他也沒有干係。
這般,勉強算是做到了,按勞分配,也刺激了人口增長。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瑟瑟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