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世紀女領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0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紀堯姆在路易三世的床前,將牛皮袋裡的東西展示給他看:「這是您從未去過的聖地的土,殺死曾背叛過您的仇敵的匕首,以及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賜給的聖物。主的神聖、騎士的榮光、洗去仇恨與屈辱的仇敵血……全都在這兒了。我已經完成了對您的承諾。」

十年前路易三世的東征,甚至沒有踏上東方的土地,到羅蘭西就因為當地某位總督的背叛而中道崩殂。而現在,紀堯姆走了這一趟,將他想要的東西全都拿了回來——順便,那個背叛過路易三世的總督,也被紀堯姆順手祭天了。

紀堯姆向他要求了騎士比武、神前判決,這就和近代的『決鬥』差不多。兩個人為了一些無解的仇怨,光明正大約定決鬥,還有要見證人。如果有人因決鬥而死,殺死他的人也不必為此進監獄。甚至應該說,『決鬥』的傳統就來自於這種『神前判決』。

邏輯是,天主會站在正義的一邊,使其勝利。還真就是那句話說的,『正義必勝,因為勝者才是正義』——當然,教會是十分反對這種『神前判決』的,就和一些法院,用類似的方法做審判一樣,這個舉動都有試探天主的嫌疑。

怎麼,如果最後結果不符合以為的正義,天主就不『靈』了嗎?

眾所周知,要想不犯錯,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什麼都不做。教會顯然是明白這一點的,所以一直很排斥一些有明確結果的事兒,以免錯的次數多了,動搖信仰(錯了雖然有解釋可以說,可錯的多了總是個問題)。

只是,就如同教會反對的比武大會一樣,騎士請求通過比武做『神前判決』,依舊非常流行,而且大家是真的認這個,對其公正性是認可的。更重要的是,對最後的結果也認!哪怕是死了人的一方,也沒有事後糾纏不休的。

這對一個『律條』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比公正性更重要!大家願意承認、接受其結果——後世的一些法律、規章,也不一定是最公正的,因為有的時候為了兼顧很多東西,『公正』就得有所讓步。

甚至,最公正的,也不一定能讓更多人滿意,所謂風俗,所謂人情,所謂人性,太多東西摻雜其中了。

紀堯姆和背叛路易三世的總督比武決鬥了,嗯,其實當時那位總督並不想答應。他的年紀和路易三世差不多大,雖然沒有同樣中風,看著也強壯有力,但哪能真和年輕人比武力?事實上,哪怕迴轉二十年,他也沒有自信能和名聲在外的紀堯姆比斗啊!

只能說,紀堯姆是帶著大軍要求比武的,他能不答應嗎?不能啊!他也做過掙扎,請一些『善良的人』幫忙說話。但紀堯姆是打定主意就很難改變的,而且這原本就是東征的目的之一,怎麼會就此善罷甘休?

路易三世看著三樣物品,眼睛發亮。他其實不見得真的那麼在意這些東西,只是執念多年,一朝實現,那感覺是不一樣的。

他掙扎著先去拿那把匕首,用能動的那隻手。然後又放下匕首,捻了捻那捧乾燥散碎的泥土,又放到鼻子下嗅聞。最後才看那個護身符,笑著說道:「很快聖父也會派人送來一件聖物的,這是必然的……他總不會落於大牧首之後。」

天主教教皇和東正教大牧首之間別苗頭是從一開始就有的,互相開除教籍都有過。當初雙方均勢,甚至東正教隱隱壓天主教一頭的時候,天主教教皇可沒少『受氣』!如今東羅馬國勢衰微,連帶著東正教影響力也大不如前了,教皇更是不會讓其有機會專美。

大牧首送了一件聖物?那教皇也要送一件,說的好像羅馬缺少聖物一樣!

路易三世收下了三樣東西中的匕首和泥土,但大牧首送的聖物則讓紀堯姆自己留著。並說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我的孩子,凡是朕許諾於你的,絕不會食言。菲利普和『布魯多的路易莎』已經解除婚約,你和她的婚約也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約定。」

「只不過,之前我們都認為,你本來就快凱旋了,完全沒必要那麼著急。等你回來安排這件事更體面,是不是?」

路易三世已然心滿意足,才不管讓紀堯姆娶布魯多的女繼承人,今後和他的繼承人做『鄰居』,這是個多大的坑!

紀堯姆得到這樣的回答,也就滿意了。而之後,就正如路易三世預料的那樣,教皇賜給的聖物沒過幾天就經由使者送到了西岱。那是一個賜福聖物,據說具有使人幸運的作用。不過聖物麼,傳說中大多都有護身、幸運的效果,也不足為奇。

但似乎是某種冥冥之中的天註定,和這件聖物幾乎是前後腳,一群快馬奔波來的騎士帶來了一個壞消息——雅克王太子在南方某個小領主的領地打獵比武、墜馬受傷,當地沒有好醫生,他們又找了奧爾良的醫生。

然而奧爾良的名醫也不覺得有救,直接讓他們請神甫去了。這既是讓神甫祈福,死馬當活馬醫,也是暗示請個神父可以做死前懺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