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朝大官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三份報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至於御史台辦報,也很簡單。他們對朝中的奏章詔書都有查看之權,聞風而奏,又使得他們的鼻子耳朵都十分靈敏,故而辦起報來的速度不慢。

御史台主要是刊載時事,這時事不是百姓發生了什麼,也不少那個青樓的花魁出軌了,更不是什麼多人運動和字母圈,而是朝堂上的大事。

哪裡出現了祥瑞,哪裡起了天災,哪處邊境起了衝突,又有什麼外邦前來入貢,朝中哪個官員娶了小妾十分不要臉,官軍在何處打了勝仗。誰升官了,誰降職了,誰受罰誰領賞了,這些都要刊載,還要評論。

於是御史台的報刊名稱,那就是「至公社論」。但各司抄錄所頒發之上諭及本章折件,未交發科抄之件,不得刊發。有應慎密之本章折件,須十日後方許抄發。故而至公社論先半月一發,而後三日一發。

至公社論的對象,仍舊是之前邸報的對象。但邸報只是簡單的抄錄、記錄,而至公社論則是對事情進行了評價。這要是發出去,那些遠在天邊的州縣官員,便可從這上面知道朝中的真實動向,輿論走向,比邸報更具有信息價值。

這兩個衙門的報紙辦出來了,反倒是翰林學士院的報紙,還遲遲不肯露面。要知道可是陳初六在翰林學士院先將這辦報的主張提出來的,眼下翰林學士院反而落後了,這不得不令人笑話了幾日。

其實翰林學士院有翰林學士院的難處,真正的翰林學士,滿編才六七人,加上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也不過是十幾人,而且大多數人還是掛銜。譬如晏殊,他本身是在三司辦事,只是兼任翰林學士而已。

故而翰林學士院影響雖大,但人力不足。人力不足倒也罷了,財力也不足,翰林學士院根本沒有撥款。史館編纂史書,好歹還有朝廷撥款,而翰林學士院沒有別的任務,就只有寫詔書,每年撥來都是筆墨紙硯,一文錢都見不著。

陳初六想自己出錢辦報,這也不行,若全由他出錢,那朝野會不會說這是陳初六裹挾公器,將翰林學士的報,變成了自己的私報?這種做了好事海得挨罵的事情,陳初六也懶得去做。

要錢又要人,沒錢又沒人,實在是難以有所施為。但時間是過去了,陳初六在大內之中四處閒逛,這一頭又看到了集賢院大門,不由得拍手稱賀道:「不錯不錯,就是這裡了。」

集賢院掌修書之事,裡面也是人才濟濟。這一片區域,還有陳初六當年待過的右文殿,還有集英殿、秘閣等多處學士雲集的地方。在外人看來,「翰林」一詞中,其實也包括這一群人。

平日裡這些學士,也暗暗以翰林學士院為首。畢竟翰林學士院掌院學士浦城章,乃是清流領袖。這些人不賣陳初六的面子,也得賣浦城章的面子。

對陳初六的到來,集賢殿中的人俱是行禮相迎。只見一熟人走了出來,乃是集賢院直學士韓琦,走到陳初六面前笑道:「陳學士,下官這廂有禮了。今日正是下官在直集賢院,不知大人到此可有什麼公幹?」

說罷,韓琦手往天上拱了拱,然後看著陳初六,這就是在問有沒有聖旨什麼的 ,陳初六擺擺手道:「本官就是隨意逛逛,稚圭無須多禮,集賢院現在正在修什麼書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