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兩次不同,就再送另外一名考官定奪,三次相差都比較較大,則給主考定奪。若是出現十分了不得的文章,也可以直接向主考和副主考舉薦。看卷之後,主考和副主考也會抽查。
二十名考官,其中十四位乃是清流那邊的,還有六名,則是職事官,三司各派一人,吏部、工部、刑部各派一人。
浦城章召集眾人,聚在一起議考題之事。浦城章坐在上首,道:「考場之中的規矩,本官就講到這裡了,誰要是徇私舞弊,不要怪本官無情。還有一事,這次禮部試,與往年不同,先考策問,策問定其去留。故而考試之後,便要先審衡策文。」
這時浦城章看了陳初六一眼,道:「策問須學貫經史,還需通達實務。對策問衡文,本官不敢擔此重任,還請陳學士來講一下,策問的衡文規矩。」
陳初六也未客氣,沉吟片刻,道:「策問衡文,與平日衡文相差不大,一看學識、二看詞理、三看才思、四看氣象、五看文采……但策問又有不同之處,本官早在舍人院就說了,策問不能任之由之,要將敷衍了事之人,攔在金殿之外。」
「一道諸子之言、一道史策、三道時務。本官想了又想,這次科舉的改變,士子們還未能適應下來。故而本官建議,諸子、史策多出一道題,共出七道題,任由士子們從中挑選三道題作答。若是連三道題都選不出來,恐怕也並無真才實學了。」
浦城章、晏殊點了點頭:「這辦法倒是好,但這題也不可出得太偏了。諸子之言,要有能與孔孟之道相合之處。史家之言,也要能與當下時政呼應。至於三道時務,最需要避諱,不可讓士子在考場中,因言獲罪。」
陳初六道:「浦學士、晏學士所言極是,這七道考題,都是與諸位考官一同商量的,下官再說一下衡文的規矩。」
「策,出謀劃策之意。故而衡文必有兩條規矩,一是必須言之有物,二是必須與題相合。計謀高低,這是將來可以鍛鍊的,但若言之無物,或者答不對題,就是心術不正,想矇混過關。」
「達到這兩條規矩之後,就看學識、才思、氣象,至於詞理、文采都放在最末。策問原本須六百字以上,現在減為選取三道,故而須八百字以上。」
前面一些話,眾位考官也覺得應當如此。策問就是要出謀劃策,言之有物,答之對題,這是理所應當的。
不過,若是將詞理、文采放在最末,那些擅長詩賦的士子,豈不就太吃虧了?何況策問六百字,就要考堆砌辭藻,增至八百,還要言之有物,這豈不就是難上加難?這一要求,應當會有人不滿。
陳初六已是做好了與眾人辯駁的準備,但說完之後,再看向底下那些考官,卻見他們都低著頭,一句話也不說。
誰贊成誰反對,反對的舉手啊?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瑟瑟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