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朝大官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人人皆可為堯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不用說了,聽陳大人自己說吧!」

眾人逐漸靜了下來,眼光都看向了陳初六。感受到這齊刷刷的目光,陳初六心中的一絲惶恐消失不見,緩緩道:「前幾天,本官到舍人院,問眾學士現在讀何書?學士答曰,準備重溫西崑酬唱集。」

「本官便道,學西崑體不如法李義山,點綴唱和不如經世致用。還說呂相辭相時上書八條陳義,曰正朝綱,塞邪徑,禁賄賂,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其語甚切,窺見其中一慧,可受用無窮。」

「任由學士質問本官,為何在太原府事功不斷,回了汴京便只能在嘴上事功。本官答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故有君子謀其力之所及,強其知之所能者,思不出其位也!」

陳初六在舍人院中的話,早已傳遍了大內,但在場之人聽陳初六親口說出來了,仍然是忍不住稱讚,這個回答妙極。

思不出其位,力不及,知不能,不謀其位。力量、知識、權位,決定一個人該不該去管一件事。換句話說,屁股決定腦袋。

但在這時,陳初六又問道:「若是權位、能力皆是不足,就應當主動去提高,那又該如何提高呢?本官的回答是,致良知。」

「良知者,人人皆有,仁義、孝悌、忠信,不教而知。什麼又是致良知呢?致,推也,也是磨鍊,見諸事實。將自覺之知推致知行合一,知善知惡,為善去惡。致良知,便是兼知兼行。良知生而有之,人人皆可為堯舜?孟子曰,然也!」

致良知乃是心學的主張,強調的就是人人皆可為堯舜。既然人人皆可為堯舜,那興辦義學、創辦報刊,才能名正言順。

既然良知是生而有之,這又維護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便是朝廷、仕人都不會反對,這是稍取了一點王陽明的精髓。

只是這一主張,底下的人卻有些難以接受,既然人人皆可為堯舜,那當朝大臣與販夫走卒,豈不是一樣了?

便有人拱手道:「陳學士,下官不能苟同。百姓若沒有賢愚之分,豈有上下貴賤之別?」

陳初六笑著反問道:「若天子拜閣下為相,世人當如何議論?」

那人一愕,隨即擺手道:「陳學士不用笑話下官,下官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為官資歷深淺,本事不足,若拜下官為相,必遭天下恥笑。」

陳初六點了點頭:「此時拜閣下為相,會遭天下恥笑,那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呢?德高望重之人,是生下來就德高望重嗎?不是。人人生而知孝,世上卻有不孝之子,為何?這正是性相近,習相遠也。賢愚之分,非生而有之,習而分之!」

性相近、習相遠,這是孔子的原話。這下反對的人逐漸少了,陳初六看向眾人道:「諸位飽讀詩書,故而能高坐廟堂之上,為天下計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人又皆可為聖賢,故而百年強國之計,應以教化為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是響噹噹的話,但陳初六決定還背誦另外一篇全文:「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也,利在一時不謀也,利在萬世必謀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