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琉璃廠出來,包拯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眼神之中,對陳初六的崇拜更深了。陳初六帶著包拯回了汴京,開始準備起鏡子剩下的一些材料去了。
可在半路上歇馬的時候,陳初六聽到了路人議論一個消息。似乎應天府中,忽然來了數千饑民乞討,但被逐出了宋城。那些饑民沿途乞討,一路北上,不日就要來汴京乞討。
這個消息,令陳初六有些驚訝。華夏上下五千年,是和自然環境搏鬥的五千年。無論是哪個朝代,無論是什麼盛世,脆弱的小農經濟都經不起旱澇蝗災的打擊。
一旦受災,小農戶便要家破人亡。若是清平盛世,也只是少死一點人罷了。一般來了災害之後,地方上有常平倉、有善戶,朝廷也會撥款,會免田租一些措施。
數千饑民北上,倒是沒有收到一點消息,這才是陳初六奇怪的地方。回到家中之後,輾轉反側,坐立不安,陳初六招來高陽、劉沆二人商議這災情。
「你們說,數千饑民沿途乞討,這事情大還是小?」陳初六看著二人問道。
劉沆拈鬚一想道:「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看地方官如何處置。若是開倉賑濟,妥善安置饑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若是盤剝逼迫,指使百姓為寇,此事便不可小覷了。」
高陽也是開口道:「方才東翁打聽此時的時候,在下也旁聽了幾句話。數千饑民北上,應天府不管,若是下一步……這些饑民說不定就湧進開封府了。」
「是啊,這正是我所擔心的。」陳初六嘆了口氣:「此事雖與本官無半點干係,全然威脅不到本官的利益分毫,但天下黎民,數千百姓,豈能無視?」
「東翁心憂天下可,但此時沿途地方官吏都沒有報上來,若是東翁把此事捅出來,豈不是得罪了成片的烏紗帽?」高陽勸道:「東翁三思啊……」
「朝中不少人,此時想勸進太后依武后故事,因此才竭力粉飾太平,阻攔災情。亦或者,災情不重,是本官多慮了。但無論怎樣,往壞處打算就不錯的。」陳初六吩咐道:
「劉沆,本官命你前去考城、太康、中牟等地探查一番,若果有饑民,查明災情,密信報來。」
「東翁……嗯,在下明白了!」劉沆咬咬牙,拱手答應下來了。
「高陽,你替我修書幾分,我要發信給幾位同年,讓他們注意一下這災情。寫信完了之後,你明日出城,沿運河而下,查看糧價情況,每日寫信來報。」陳初六又吩咐道。
「東翁,在下明白!」高陽去研磨寫信,陳初六差家丁送出了信件,又喚來陳長水,讓他去把商人解潮接來。
解潮背靠陳家這棵大樹,生意做得是越來越紅火。胖乎乎的身子,精神煥發,來到陳初六面前,又變成一副謙卑之色。
若說古代誰的消息最為靈敏,莫說是商人了。陳初六問道:「解員外,這汴京城外百姓瘋傳,有饑民成群結隊來京,你可知道消息?」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瑟瑟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