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族底蘊深厚,家產豐富的,還有和地方豪強地主沾親帶故的,總之,他朱元璋如今的朝堂上,真正的貧苦出身,除了跟著他打仗的那一批老哥們,那還真沒幾個。
但跟著他打仗的老哥們,他也論功行賞了,再不濟也是個小地主了,後面他們還不知足,私下吞了不少地。
而朱元璋建國初期是真缺人,加上他班底很缺文官人才,治國又跟打天下不同,不可能光靠武將。
為了吸引文官人才,鼓勵讀書人出仕,朱元璋下令,出仕當官的可以減免一定數量的徭役賦稅。
洪武三年,朱元璋看科舉選出的人質量實在太差,就是他缺人缺得眼乾舌燥了,都勉強不了自己用一用那種差。
所以洪武四年朱元璋就取消科舉選人,讓各地舉薦才德品干好的實幹人才,朝廷篩選,然後分配官職。
另外朱元璋還建立國子學,讓各地舉薦優秀的讀書人,放在國子學培養,而國子學也算是朱元璋用來培養人才的搖籃。
如今大明各處上任的官吏也有一些是從國子學出來的人了,可大明的官員,更多的還是那些在元朝也當過官,或是混得不錯的地主豪強家族出身的人。
這些家族,經歷過元朝,也熬過了戰亂,依然盤踞在大明朝的大小地域。
所以官員們跟他朱元璋哭窮,哭待遇不好,朱元璋沒一巴掌拍死他們,都覺得自己很仁慈了。
當然,像劉松這樣出身清貧的官吏也有。
但朱元璋給的俸祿夠養活一家人了,前提是……如果不養什麼家僕,不養太多妾室,不和官場同僚人情往來,也不追求好一點的生活品質的話。
可這.....真沒幾個官吏能做到。
大家私下裡,為了改善生活,有時候也不得不小小的鋌而走險一下。
總之,沒出事前,人都是有僥倖心理的嘛。
當官的,還不是都為了過好日子。
劉松就屬於少數能做到的那一邊。
他家裡人口也不多,老妻,剛成婚的兒子兒媳,還有出嫁的長女。
長女嫁到外地,如今劉松一家也就四口人,加上一個粗使婆子,一共需要養五口人。
按理來說,那點俸祿綽綽有餘。
但很不幸的是,御史台這邊找茬的御史太多了,有事要參,沒事也要參,一些御史覺得筆墨紙硯貴,偶爾靈感閃過,胸中澎湃,他也會壓抑著到御史台衙門才落筆寫摺子。
就是偶爾想寫一篇文章了,那也要在衙門裡寫。
御史台多的是像劉松這樣清貧的人。
筆墨紙硯真的太貴了!
沒想到,後面朱元璋嫌他們寫的摺子太多,浪費了他老朱的資源,於是御史台的筆墨紙硯供應一下子少了一半。
於劉松等人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雪上加霜。
但現實的壓力不能磨滅他們的熱情,反而迎難而上。從那之後,大家寫摺子連草稿都不打了,有些要參的實在太多,紙墨不夠,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瑟瑟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