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鎖春宵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1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那日一大早,蘇清妤吃過早飯就帶著幾個丫鬟過來幫忙。

第一個領取棉衣的,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婦人。身量有些單薄,臉色蠟黃,手上滿是因為凍瘡起的口子。

她手足無措地看向蘇順慈手裡的棉衣,嘴裡呢喃道:「這衣裳也太好了,我哪用得著穿這麼好的。」

又問蘇順慈,「姑娘,你有沒有不要的棉衣裳?破一點沒事,能抗風就行。這樣好的衣裳,給我穿糟蹋了。」

她說的真誠,看蘇順慈的目光,就像虔誠的信徒望向廟裡的神佛菩薩。

蘇順慈眼眶一熱,她從沒覺得一件棉衣裳,能這麼重。

她把手裡的棉衣塞到她手裡,「大娘,您就拿回去穿吧。這就是給您的,您現在就穿上,別凍病了。」

蘇順慈繞到前面,親手幫她穿上棉衣,又系好扣子。

「今兒可真是遇上活菩薩了,什麼時候穿過這樣的好衣裳。」老婦人碎碎念地離開,走出幾步,又回頭看看蘇順慈,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看見這一幕的蘇清妤,心裡也極不是滋味。這世上,哪有什麼公平。這些人生於貧窮,便只能一輩子陷在貧窮里,甚至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反觀京里這些世家大族,輩輩享不完的富貴。如此還有人不知足,想得到的更多。視窮人如瘟疫,視人命如草芥。

她無力改變所有人,只能儘自己所能,給普通百姓一點幫助。

棉衣發放的最快,兩三天的功夫,京城需要棉衣的災民便都領取完了。

本該撤掉棚子離開的蘇順慈和蘇清妤卻沒走。而是讓人拉了幾大車麵粉過來,帶著手底下的丫鬟婆子,每日蒸上幾大鍋饅頭。

饅頭是白面和玉米面摻和到一起蒸的,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吃上。

所以災民在每日領了粥之後,還能再領一個饅頭。

所有人在看見還能領個饅頭的時候,都在寒風中笑了起來。還有人在接過蘇清妤手裡的饅頭之時,或說兩句樸實的感激之話,或叫一聲活菩薩。

這時候仿佛所有人都只剩下一個信念,就是讓這些人活下去。

與蘇順慈這邊一牆之隔,是蘇氏藥材行賑災的地方。

每日的場景與這邊,卻是截然不同。

負責給災民盛湯藥的,是蘇家二房嫡子蘇元青。

至於為什麼蘇家是蘇元青在這,也是有原因的。

前幾日蘇香菱曾經遞了消息回家,說太子殿下可能去賑災處巡視。讓蘇元青去賑災,若是能得了太子殿下的青睞,往後前程可就有望了。

蘇元青本不想來,賑災哪有喝花酒有意思。

可奈不過何氏和蘇承衍逼迫,最後只得不情不願的來的。

每日施藥,都是蘇元青帶著底下的小廝在做。他心裡不願意,自然也沒有好臉色。底下的小廝見他這樣,便也跟著學。

所以蘇順慈和蘇清妤每日都能聽見蘇元青的怒罵聲。

要麼罵災民動作慢,要麼罵人家來的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