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動了動腳趾,沒覺出有什麼異狀。但用手去摸那金色部分的皮膚,卻又相較他處明顯更硬上一些,也更光滑。
寧和摸索了片刻,皺著眉,試著將靈氣朝著足中經脈灌去,仍與平常無異,未有任何凝澀阻滯之感。伸展活動起來,也全無異常。
此處非細細探究之所,寧和檢查了會兒,便將鞋襪穿上,起身往竹樓里走去。
此樓已很有些年頭了,竹梯窄窄的,踩上去吱呀作響。寧和將腳步放得很輕,步履間金色的袍角拂過扶欄,拂落一層細細青灰。
上了樓,面前是扇閉合的竹門。寧和試著伸手推了推,那門扉輕若無物,一下就開了,陳舊而渾濁的氣息無聲從裡頭漫出來。
寧和一手將門抵住,探身往裡看了眼。竹屋裡黑漆漆的,門邊隱約有張桌子。
寧和邁步走進去,先找到窗戶位置,伸手將兩扇竹窗撐開了。光線照進來,將屋內陳設描摹出輪廓。
中間四根竹柱子,門口和窗下各放了兩張長桌,屋子正中有個四四方方的大竹架子,架子上滿滿當當擺著各種東西。屋子裡頭的角落處放了一隻人高的圓肚銅爐子,爐邊堆著白花花的炭塊,膛里紅彤彤的,還燒著火。
寧和看了看,目光划過身旁的桌子。桌上有茶盞,盞中剩了半杯水。竹椅前有紙筆,筆搭在竹台上,硯池中墨湯還未乾。就仿佛屋主人只是暫時擱筆出門一趟,隨時還會回來一般。
莫名的,寧和心頭浮出一股淡淡的悵然之感慨。她腳步一轉,走到桌前看了看,見桌上微黃的紙卷上寫了字,於是凝眸去讀。
那字很漂亮,是種帶著書卷氣的秀雅,寫的是前朝的官文,與今日
的已有些區別,但寧和自然是能讀的。
匆匆掃過一遍,寧和發覺此卷中開頭千二百字寫的是篇沒什麼章法的隨記。大致內容講的是筆者搬到此處第七年了,如今秋日又來,天氣轉涼,叨叨絮絮,寫前日上山飲酒,又寫昨夜湖邊釣魚,零零碎碎。其中幾回提及「莊兄」一人,應為其友。
文末處附了張簡圖,概因走得匆忙,那圖最後並未畫完。圖下有小字注釋,寫著此圖為自己閒來無事所做一雙層竹筒,可溫湯酒,使冬日而不涼。這人還給這竹筒取了個名,就叫青竹筒。
青竹筒。
寧和目光落在這三字上,此筒正是祁熹追口中說的盛放寒水之物。
她忙仔細去看那圖示之法,看完卻發現圖上一應刀鑿拼接、嵌入煣制畫得雖十分詳盡,可分明只是一種凡間的竹筒製法,並非什麼仙家之物。
寧和目露不解,伸手將那捲黃紙翻過來,才發現紙頁背後還覆了一張更薄也更小的紙。這一張紙是雪白的,光滑細膩,其上字是硃砂紅色,字跡與前頭那張截然不同,落筆大開大合,有盤龍走蛇之勢。
這一張上寫著的,就是真正的青竹筒的煉製之法了。
寧和認真讀了一遍,將這頁紙拿起來,發現紙上所述一應所需,在屋中那竹架上都能找到。就是之後的煉製過程……就屬實看不太懂了。
什麼運火法訣、化物之法、糅合之勢,寧和一樣也未曾學過,硬著頭皮讀了半天,最終也只得望紙興嘆。
她將這白紙放回桌上,隨手取過案邊一方竹鎮紙壓著。隨即,便開始在屋中尋找起那「寒水」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 瑟瑟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